发布时间:2025-04-12来源:脑病科一区编辑:浏览: 次
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工智能助力帕金森病管理”。在今年世界帕金森病日来临之际,钦州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一区韦羡萍主任为帕金森病患者及家属开展一场专题健康宣教讲座。
据韦主任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我国有超过300万的帕金森病患者,约占全世界帕金森病患者总数的50%,并且发病率还在逐年增高。帕金森病的病因迄今尚不明了,可能与年龄老化、遗传因素、环境毒物、感染、氧化应激等诸多因素有关。
帕金森病以动作迟缓、肢体震颤、僵硬、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常伴抑郁、焦虑、失眠、便秘、头晕等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的治疗是一个“全程照护,长期管理”的过程,如果早期用药不当,会导致后期治疗困难。
帕金森病经过5-10年治疗的“蜜月期”后进入中期阶段,这时患者会出现多种并发症,需要个体化的药物调整,甚至需要配合安装脑起搏器治疗。因此患者需定期随诊,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规范用药治疗。如早期未得到重视,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还会逐渐丧失运动能力,严重的到晚期会因为肌肉挛缩、关节强直而长期卧床,给家庭带来沉重的人力和经济负担。
因此,帕金森病需要早期发现、早期规范治疗,以改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的进展。
我院脑病科一区是广西帕金森与运动障碍疾病专科联盟成员单位,设置有帕金森病专病门诊,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为患者进行评估,可识别早期帕金森病,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判断药物疗效。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针对帕金森病形成了“早识别、早诊断、早规范化治疗”的诊疗特色。
近期就有一名50多岁的帕金森病患者,因肢体僵硬、震颤明显,伴严重的焦虑、抑郁、失眠、多汗、便秘等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痛苦万分,在脑病科一区接受了规范的西药治疗,并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综合治疗后,逐渐恢复了自如活动,睡眠等也得到了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脑病科一区为每位帕金森病患者制定的个体化的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在规范化西药治疗的同时,还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制定中药内服及中医外治方案,改善患者行动缓慢、肢体不自主震颤、僵硬、颈项腰背疼痛、便秘、头晕、直立性低血压、焦虑、抑郁等症状,可减缓西药药量增加的速度,减轻药物副作用和并发症,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脑病科一区简介
钦州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是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广西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广西帕金森与运动障碍疾病专科联盟成员单位,是华南地区眩晕中心理事基地。脑病科一区以“中风、帕金森病、眩晕”三大病种为主攻方向,融贯中西,倡导整体治疗与个体化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成为北部湾地区率先将传统医学、临床医学及康复医学合而为一的脑病重点专科。
科室在学科带头人、广西名中医姚宝农带领下,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现有医务人员25人,其中广西名中医1名、钦州市青年名中医1名、硕士研究生4名、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2名、护理人员15人。
配备有眼震电图仪、心理测评仪、脑电仿生电刺激仪、膀胱肌肉电刺激仪、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熏蒸治疗床、3.0T核磁共振、64排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经颅多普勒仪、脑电图、肌电图等先进的诊疗设备。
能熟练开展(桡动脉入路、股动脉入路)脑血管造影术、颅内外血管狭窄支架植入术、颅内外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成形术、急性脑梗塞超早期动脉内溶栓术、动脉瘤栓塞术等血管介入治疗。脑病科一区中西医汇通,衷中参西,给予患者个体化中医辨证论治,采用经方、验方中药内服、外敷,配合传统医学的针刺、艾灸、拔罐、穴位贴敷、壮医特色技术等治疗脑病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
诊疗范围: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脑梗塞、脑出血)、帕金森病、眩晕、头痛、痴呆、癫痫、脑膜脑炎、脊髓炎、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格林巴利综合征、面瘫、周围神经病等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失眠、焦虑、抑郁、神经衰弱等各种心理疾病。
诊室地址:钦州市中医医院1号楼2楼7号诊室帕金森病专病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