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13来源:编辑:浏览: 次
姚宝农广西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规范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
缺血性中风又称缺血性脑卒中,相当于西医学之脑梗死、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等疾病,属于中医“中风”范畴,该病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衰退,气血逆乱,清窍失养,经络阻滞所致,即风、火、痰、瘀痹阻脑脉,神不导气,气血不足所致,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失语或语言蹇涩、呛咳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本病种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诊疗方案,结合本专科实际制定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呛咳,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症:头痛,眩晕,单个肢体或偏侧肢体乏力,瞳神不等,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中风辨证分中脏腑和中经络二大类型,中脏腑和中经络的辨证要点是看意识水平的下降与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8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急性起病;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
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
3.疾病分期标准
急性期 发病2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
恢复期 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 发病6个月以后。
(二)证候诊断
1.中脏腑
痰热闭窍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偏瘫,痰多息促,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痰湿蒙窍证: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面色晦垢,痰涎涌盛,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阴竭阳亡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手撒肢冷,汗多,大便自遗,肢体软瘫,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中经络
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肢体麻木,舌质暗红,舌苔白腻,脉弦滑。
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痰多,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气虚血瘀证:偏瘫,口舌歪斜,语言不利,气短乏力。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细或脉细涩。
肝阳暴亢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有力。
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肢体麻木,伴五心烦热,眩晕耳鸣,舌质红,舌苔少或光剥无苔,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
(一)急性期
1.中药辨证治疗
中脏腑
① 闭证
A.痰热闭窍证
治法:清热涤痰,醒神开窍。
a.方药:安宫牛黄丸鼻饲。
b.中药直肠滴入法
方药:大黄后下、枳实、芒硝融化、黄芩、胆南星、瓜蒌子、石菖蒲、牛膝、鱼腥草、肉桂、郁金、远志、三七粉。
B.痰湿蒙窍证
治法: 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配合苏合香丸鼻饲。制半夏、茯苓、枳实、橘红、胆南星、石菖蒲、远志、竹茹、三七、白术、地龙等。
② 脱证——阴竭阳亡证
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人参另煎,附子先煎1小时。
中经络
① 风痰阻络证
治法:化痰通络,通窍熄风。
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法半夏、茯苓、白术、胆南星、天竺黄、天麻、香附、丹参、大黄后下等。
② 痰热腑实证
治法:化痰熄风,通腑泻热。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瓜蒌、胆南星、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等。
③ 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
A.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桃仁、红花、川芎、归尾、赤芍、地龙等。
B.协定方:益气通脉汤。黄芪、五指毛桃、牛大力、当归、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三七粉冲服等。
④ 肝阳暴亢证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子、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等。
⑤ 阴虚风动证
治法:滋阴潜阳,镇肝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龙骨先煎、牡蛎先煎、代赭石先煎、白芍、天冬、玄参、龟板先煎、怀牛膝、川楝子、茵陈、麦芽、炙甘草等。
2.中成药治疗
在中风急性期,辨为中脏腑之闭证——痰热闭窍型,予安宫牛黄丸(北京同仁堂)或醒脑静注射液;如辨为中经络,可选用丹红注射液、注射血栓通,通心络胶囊、消栓肠溶胶囊、利脑心片等。
3.中医外治疗法
(1) 针刺
可取十二井穴放血,或针刺人中、印堂,配合头皮针针法、体针针法、醒脑开窍针法及张力平衡针法等。如患者伴随言语不利、吞咽困难等,予舌三针治疗。
(2) 灸法
选穴:百会、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悬钟、太冲等。
如为脱证,可重灸神阙、气海、关元等穴,灸3-5壮。
穴位贴敷
选穴: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等。
中药烫熨治疗
选用我院烫疗一号方,水煎后用毛巾浸入药液,湿敷于患侧肢体。
壮医药线点灸
选穴:百会、四神聪、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太冲等。
4.西医治疗
(1) 一般治疗:根据病情调控血压、血糖,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液、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营养支持治疗等。
(2) 特殊治疗:
① 急救绿色通道,根据病情予静脉溶栓治疗、取栓治疗。
② 根据病因治疗,选择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凝治疗、他汀类药治疗等。
③ 改善侧支循环治疗。
④ 清除氧自由基等脑保护治疗。
⑤ 血管内治疗。
(3) 防治并发症:根据病情必要时脱水降颅压、抗感染、护胃、控制痫性发作等。
(4) 康复治疗:对于中脏腑患者,如生命征平稳,即可床边行关节被动运动;对中经络患者,尽早进行康复治疗,首选“三位一体治疗缺血性中风运动障碍的康复技术”。
(5) 高压氧治疗。
(二)恢复期
中风恢复期的治疗参照急性期中经络的治疗方案来辨证论治。
三、中风护理调摄要点
饮食调理:低盐低脂饮食,宜富含营养及粗纤维食物。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忌肥甘厚腻之品。戒烟忌酒,限制茶、咖啡等饮品。
情志调护:重视情志调护,避免情志刺激。
二便调护:注意观察大便性状和尿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体位摆放:偏瘫患者注意良肢位的摆放。
四、疗效评估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肢体活动自如,肌力4~5级;
显效 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肢体活动能力显著改善,肌力提高≥2级;
有效 临床症状部分消失,肢体活动能力部分改善,肌力提高≥1级;
无效 临床症状和肢体肌力无改善或加重。
五、中医治疗难点及对策
难点之一:中风后遗症之一——偏身感觉障碍
对策:选用自拟方益气通脉汤治疗气虚血瘀阻络型中风病,以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疼痛、口舌歪斜及言语不利等症状,并配合普通针刺、壮医药线点灸或刺络拔罐等。
难点之二:如何防治肩手综合征。
对策:向病人及家属普及中风后正确的体位摆放,强调早期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如已出现肩手综合征,应配合针刺、中药烫熨治疗、西医康复治疗技术等进行治疗,同时正确佩戴肩吊带,以防止肩手综合征进一步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