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2-25来源:编辑:浏览: 次
今天(12月22日)就是一年一度的冬至了。冬至节气到来,预示进入最寒冷的时候,冬至这天开始,我国开始进入数九寒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据了解,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此时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因此,冬至之时更应科学地运用养生之道,调理得当。那么冬至时节如何养生呢?今天邀请到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梁秋明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冬至养生的饮食起居。
饮食:多用温补少食寒凉
冬至是“冬令进补”的最佳时节,民谚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补,明年可打虎”之说。”冬至以后“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充分说明在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冬至之后,多吃温性食物,少食甚至远离寒凉食物,对于平衡人体阴阳、增强抵抗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饮食调养方面,梁秋明建议,大家要注意“三多三少”,即多吃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少吃糖类、脂肪、盐分含量高的食物。
冬至是一年之中天气最为寒冷的时节,羊肉、牛肉、狗肉有燥热温补的效果,能预防“三九寒冷”,但量不宜太多,过食羊肉等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冬至时还可以多吃些诸如花生、核桃、栗子、榛子和杏仁之类的坚果,因为坚果性味偏温热,在其它季节吃容易上火,而冬天天气较冷,吃坚果有御寒的作用,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当然吃坚果也要适量,且因人而异。
起居:防寒保暖动中求静
有了食物温补方法,大家也不要忽略日常起居需要注意的细节。在养生学上冬至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从中医阴阳理论说,冬至是阴气盛极而转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阴阳转化,在运动中构成了自然界与人体的平衡与和谐,养生也要顺应此规律。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人们应当加强对身体的保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规律。我国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冬至到小寒、大寒的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在此期间应注意养生“冬藏”。在冬至养生中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此时阴寒之气隆盛,专家提醒市民要多着衣、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如果外出,应特别注意头部和足部的保暖,以防发生冻疮。天气寒冷时,最好还要戴上暖帽、口罩、手套避免寒气的侵入。
冬季运动,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袭,其次运动量不宜过大,要在动中求静,以臻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
梁秋明提醒广大市民,在日常起居上应有所讲究、合理调节。冬至时节要勤晒被褥,勤晒被褥可避免潮湿;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强烈的杀菌消毒作用,可杀死各种细菌和微生物;经日光曝晒后的被褥也会更加蓬松、柔软。穿衣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添衣物,在冬装的选择上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穿脱方便,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专家介绍
梁秋明:脾胃病科主任,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脾胃病学科带头,广西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委员、广西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钦州市中医医院首批优秀青年中医。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功能性胃肠病、炎症性肠病、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胰腺炎、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胃肠功能紊乱、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熟练进行消化内镜检查术以及消化道出血经内镜止血、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套扎及人体组织胶注射止血术、食管良恶性狭窄经内镜扩张及支架安置术、消化道肿物内镜下摘除术(EMR、ESD)、ERCP等内镜治疗工作。